從歷史角度來看,漢初十八侯中為何沒有張良、陳平兩人,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。
張良與陳平沒有主動要求當諸侯王是明智之舉
張良和陳平在漢朝建立后,被封為留侯和戶邑侯,雖然沒有像韓信、蕭何等十八侯那樣擁有自己的地盤,但他們在劉邦手下擔任著重要的職務,為漢朝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。然而,在劉邦建立大漢后,根據實際情況推行了郡國并行的政治制度,也就是郡縣制跟分封制同時存在。劉邦的八個異姓王都是實力強勁的地方勢力,封還是不封別人都是諸侯,不封只會導致主動叛亂。而地方勢力主動叛亂對于新生的大漢十分不利,因此韓信、彭越、英布三人都成了諸侯王,張良、陳平則僅僅是侯爵重臣!
張良和陳平沒有主動要求當諸侯王的原因
首先,張良是劉邦第一個張羅著封侯的,之所以沒有被列入漢初十八侯,是因為張良最先受封,是跟蕭何等十八人一起舉行的儀式,而陳平一開始人品不好人緣也不好,直到搞掉了韓信——把韓信從楚王降封為淮陰侯,陳平才鬧了個戶牖侯,這兩件事在《史記》和《漢書》中都有記載。秦始皇廢除分封諸侯制之后,后世大多數君王都沒有再恢復諸侯制。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,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,這十八路諸侯跟八個異姓王都屬于諸侯性質,遺憾的是張良、陳平都沒有成為諸侯。
張良與韓信的關系一般
張良與韓信兩人之間的交情一般,張良完全沒有必要去救韓信,所以自然沒有去救他。而且就連與韓信關系最好的蕭何,都不愿意救韓信,并且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,防止自己也受到牽連,蕭何都沒有救他。
韓信為人太過于高調

韓信為人太過于高調,張良看不慣:張良本來就對韓信這種人有些意見,兩人向來就不太合得來,因此張良是不可能去救韓信的。
張良都要想辦法自保
當時劉邦對所有人都有懷疑,尤其是那些當時立了大功的臣子,劉邦更是懷疑,張良自然也在其中,要是張良貿然去救韓信,或者說是給韓信求情,都可能導致自己被劉邦或者呂后處決,畢竟呂后的殘忍程度,是有目共睹的。
韓信被追殺的原因
公元前221年,韓信已經攻下趙國,并且聽信了廣武君的建議,去請求劉邦立張耳為趙王,這個張耳和劉邦兩人關系也很不錯,后來張耳的兒子張敖還成為了劉邦的女婿,呂雉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就嫁給了張敖。當時韓信的這個請求,劉邦也答應了,但是韓信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,而劉邦對韓信的一些行為,就有些意見了,不過劉邦沒有表達出來。最讓劉邦生氣的事情是當初劉邦與項羽正是斗爭最激烈的時候,韓信突然提出,希望劉邦立自己為假齊王,這件事情劉邦是十分生氣的。
從兩個人所處的位置來看,韓信本身更容易受到劉邦的猜忌,而且張良更能擺正自己的位置,讓劉邦不會去猜忌。在漢朝剛剛建立時,開國功臣有不少,像韓信、張良、蕭何等,而韓信作為一個非常厲害的大將軍,戰伐無數,可能在很多平民小百姓眼里只知韓信,不知劉邦,這一點就會讓劉邦非常不爽。韓信帶兵之強不必多說,那么還當他掌握重兵的時候,劉邦自然需要防備韓信,因為這樣的人如果想要反叛,那么很容易就會讓自己的江山拱手讓人,而且朝中也幾乎無人能夠和韓信匹敵,那么兔死狗烹的想法也自然會出現在劉邦心里。
總結
張良和陳平沒有主動要求當諸侯王是明智之舉,因為當時的環境并不適合他們兩人被封為諸侯。從張良和陳平兩人與韓信的關系來看,張良并沒有必要去救韓信,而陳平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和人際關系去要求被封為諸侯。同時,漢朝建立后,郡國并行的政治制度使得劉邦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郡縣制上,而不會封諸侯,這也是為什么張良和陳平沒有被封為諸侯的原因之一。
張良和陳平在漢朝建立后,被封為留侯和戶邑侯,雖然沒有像韓信、蕭何等十八侯那樣擁有自己的地盤,但他們在劉邦手下擔任著重要的職務,為漢朝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。然而,在劉邦建立大漢后,根據實際情況推行了郡國并行的政治制度,也就是郡縣制跟分封制同時存在。